中古中国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_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编
内容节选
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藏铜车模的结构与工艺分析——附论中世前中原铜车模 苏荣誉(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车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重大的技术发明,现有材料可以将其上溯至公元前第四千纪的高加索-乌拉尔地区,欧亚西部和中亚、近东、北非诸地的车,均源于彼。早期车以马牵引,虽然青铜时代及以后也出现牛、骆驼等牵引车,但马从来都是最重要的动力,直到机器动力的出现而式微,故早期车以马车概括。相关的综述和比较深入的研究参见王海城:《中国马车的起源》,载余太山主编《欧亚学刊》第三辑,中华书局,2002,第1—75页。 车在中原的源起,扑朔迷离,争论不断。 明显的事实是出现较晚,可靠的材料属商代晚期,而功用在于随葬王公贵族;车与马同出,可以认为它们都是马车。西周时期马车明显增加,大型墓葬都有陪葬车马的附葬坑,且随葬车马数量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到春秋时代,往往以马车多寡衡量各诸侯国实力,有万乘、千乘和百乘之别。从文献看,战车在当时的战争中具有重要地位,直到战国晚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骑兵、步兵崛起,战车地位才有所下降,但依然是重要的运载工具。然而,马从来都是重要的军事物资,故而在东汉,牛成为牵引的主要畜力,牛车地位日渐重要。王振铎(遗作):《论牛车》,《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6年第1期,第47—50、83页;李健:《对首都博物馆“牛年说牛”展中几件文物年代的商榷——兼谈汉末魏晋至隋唐时期牛车形制的演变》,载高凯军主编《首都博物馆丛刊》第23辑,2009,第192—202页;葛承雍:《北朝隋唐引牛驾车胡俑写实现象》,《中国历史文物》2010年第3期,第46—53页、图版6—8;买法元、华雯:《魏晋时期牛车形制研究》,《大众文艺》2018年第20期,第244—245页。 中原牛车目前最早可上溯至战国时期的秦国,陕西凤翔八旗屯秦墓中出土两套泥质灰陶牛车模型,但极为偶然。马车基本单辀,而牛车双辕,从马车过渡到牛车,结构上需要发生较大的改变,已有若干研究聚焦车制。 车的结构如何发生改变,需要对古车进行更多、更全面的对比。 古车中另有长期被忽略的一类,即车模。车模在近东很多见,材料也多种多样。凤翔八旗屯出土即陶车模,颇为稀见,此后出现了若干铜车模,主要出现在汉代。东汉后牛车的兴起,出现了几件难能可贵的铜牛车模,成为本文讨论的对象,但是这些牛车模都失去了出土背景,严重欠缺研究资料。笔者不揣浅陋,围绕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藏车模,仔细分析其结构和工艺,并结合其他车模,认识这一时期牛车的结构和生产,讨论中古时代的青铜技术问题。 一、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藏铜车模 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Minneapolis Institute of Art,简称明城)收藏一件青铜车,未见图像和资料发表。 这驾车各要素齐全,一头健壮的大角牛费力拉拽一辆双辕无篷车,双辕前端与轭连接,轭架在牛颈上,赶车人手扶车辕与之并行。(图1)车厢245毫米×145毫米,车轮直径252毫米,轮径大于车厢长度,属于高车。馆方将其年代初定于公元一世纪,未知依据。 图1 明城牛车(柳扬先生惠供,本文未注明出处之图均系 笔者摄) (一)牛 牛的造型较为别致,肩胛骨隆起有限,既没戴龙头,也没穿鼻环,可能表示牛尚未成年。(图2-1)嘴、脸较短,两鼻孔朝前且较近,还有微微凸起的鼻梁;眼不见眼裂和眼珠,不下凹反倒凸出;不大的一对耳侧张,耳前面平,无耳蜗,背后鼓,轮廓粗糙;一对超大的犄角远大于牛头,不是从两额伸出,似乎从上面嵌入头顶,从两侧向上弧弯,角根相贯联,角尖相对(图2-2);项下垂肉不多,鼻孔中可见草绳残留(图2-3)。牛身浑圆,肩胛稍隆,脊略陷,臀翘而短;四条粗壮长腿与腹有折痕,造型显然不够具象。 ▲图2-1 明城牛车之牛 ▲图2-2 明城牛车之牛前视 图2-3 明城牛车之牛颈下 牛四条长腿肌肉均甚发达,上粗下细,骨骼不明显,以致桡骨与掌骨、胫骨与跖骨的关节都不明显;悬蹄明显但偶蹄却不分明(图2-4、图2-5)。蹄底平,呈合瓦形(图2-6)。后臀浑圆,长尾搭在臀尖并下垂(图2-7);尾的原始设计是搭接在臀尖之上(图2-8a),故尾作“L”形,合瓦形截面内、外侧起棱,端头内设小柱可插入臀尖预设的圆孔中(图2-8b)。下腹中央设有不规则形状的椭圆形孔(图2-9)。 ▲图2-4 明城牛车之牛前足 ▲图2-5 明城牛车之牛后足 ▲图2-6 明城牛车之牛蹄面 ▲图2-7 明城牛车之牛后视 ▲图2-8a 明城牛车牛尾搭接 ▲图2-8b 明城牛车牛尾 图2-9 明城牛车牛下腹 牛四足根部都有两个或三个“钉孔”(图2-4、图2-5、图2-10a、图2-10b);一足端部出现未浇足缺陷,暴露出足内泥芯(图2-11),可据此得知牛体、腿中空,至于鼻孔是否与空腹相通,有待检验。 牛背的脊线不够直,鼻梁、牛尾的脊棱可以与脊线贯通,但在牛头顶......
- 信息
- 第一章 考古新发现
- 太原地区唐墓“树下人物图”之管见
-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墓主考
- 近年来邺城考古的主要发现与收获——以核桃园北齐大庄严寺的勘探与发掘为中心
- 发现秘色瓷——慈溪上林湖越窑考古新收获
- 第二章 视觉文化
- 论中国绘画“分科”之原始——以北朝石葬具画像为中心
- 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图像改动现象探析
- 中古墓室壁画的改绘现象
- 山西太原唐墓壁画“树下人物”图研究——以赫连简墓为中心
- 第三章 物质文化
- 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藏铜车模的结构与工艺分析——附论中世前中原铜车模
- 汉晋堆塑罐装饰工艺探析——从故宫博物院藏品谈起
- 唐康文通墓彩绘釉陶俑研究
- 景观与遥想——金仙公主塔的时与式
- 第四章 思想与观念
- 有眼无珠与双目有神——关于云冈石窟诸大佛像眼睛的初步思考
- 是香?是火?还是灯?——中古中国佛、道造像主像下方中心图案研究
- 从身体观到法华观:从周隋之际一例个案出发
- 第五章 礼仪、制度与文化交流
- 大同寺儿村石雕与北魏傩仪
- 陕西泾阳石刘村M318出土“胡人宴饮图”探析
- 考古所见开元年间唐玄宗对丧葬制度的整顿
- 新出中古墓葬壁画中的下层胡人艺术形象
- 寻找起稿线——唐墓壁画赭线起稿与凹线起稿
- “中古中国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