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泥与纯洁:寻找杜拉斯_户思社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户思社
内容节选
第四章互文与互文性视觉下的中国情人 杜拉斯不属于惯写长篇巨著的作家,但是她使自己每部作品之间产生某种联系,构成特点鲜明的互文性,或者说自动互文性。关于人们经常提到的情人,杜拉斯在自己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提及,但是每一部作品都侧重不同,情感各异,杜拉斯通过情人把自己不同时期对东方感情的变化表现出来。下面将从互文性入手,探索杜拉斯不同作品之间所存在的互文性关系。 互文性概念的产生 “互文性”一词最早出现在朱丽亚·克里斯特娃的两篇文章中,一篇是《巴赫金:词语、对话和小说》(《Bakltine, Le mot, le dialogue et le roman》),另一篇是《封闭的文本》(《Le texte clos》)。两篇均写于1966年至1967年,1969年被收入她的文集《如是》。《词语、对话和小说》中是这样阐释互文性概念的:Julia Kristeva,Sèméiotikè:Recherches pour une sémanalyse,Paris,Editions du Seuil,1969, pp. 145—146. ……横轴(作者—读者)和竖轴(文本—背景)共同揭示了一个重大事实:一个词语(或文本)是一些词汇(或文本)的交叉,从中至少可以读到另一个词语(或文本)。而且在巴赫金的作品中,被巴赫金分别称为对话(dialogue)和语义双关(ambivalence)的两个轴并没有清楚地加以区别。但这严谨性的缺失正是巴赫金的发现,他第一个把这一概念引入文学理论:任何文本的构建都如同引文的马赛克,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纳和转换。主体间性的位置被互文性的概念取代…… 朱丽亚·克里斯特娃在定义互文性时,彻底把词语与一个非常容易认同或者被指认的物件予以区分,强调词语(或者文本)之间的“交叉、对话和语义双关”。她认为,互文性本质上是指“文本之间的转换”。史忠义、户思社、叶舒宪主编:《人文新视野》,第三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171—172页。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被认为是互文性的基础,早在1929年,巴赫金在《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诗意》中首次提出了对话理论,1963年,这部作品在莫斯科修订再版,关于复调小说的争论在俄罗斯引起了广泛持久的争论,直到1970年这部作品被翻译成法语以后,巴赫金的价值才逐渐被人们发现和认识。“在《1961年笔记》(在1979年初版、1986年再版的文集《文学创作美学》中,这份笔记是在‘文本问题’的标题下发表的)中,巴赫金曾谈到人类思维的对话特征,他认为,人文思维的对话倾向与独白性倾向相互对立又同时共存,后者在现代语言学领域表现得特别明显,因为‘语言学家在统一的、封闭的语境中(在语言体系中或者语言学所理解的文本中,而这样的文本与其他的、应答的文本是不会发生对话关系的)接受一切,而他作为语言学家这样做当然是正确的’。” 在现代语言学领域,这种对话有两个明显特征:“人文思维的对话倾向与独白性倾向相互对立又同时共存”,文本的表现形式也彰显了独立性和共存性,表达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思维对话。对话由思维而起,由词语而终。文本的存在歌唱着思想的创造和传承,又使它们产生跨越空间的彼此呼应。独立性表达对创造思想的尊重,对人文思维完整性的尊重,共存性表达对传承的尊重,对人文思维延续性的尊重。对话理论跨越文学、人类学,成为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准则。思想的创造对人类的影响始终在发挥作用,让创造者得到安慰的就是思想的传播和延续。Kurt Schwitters,Poétique de l'intertextualité,DUNOD,Paris,1996,p.16. 1973年,罗兰·巴特在《大百科全书》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文本理论》的文章,对朱丽亚·克里斯特娃的互文性概念予以阐释:“文本是一种生产能力。并不是说它是劳动的产物(叙事技巧和把握风格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它是产品的场域,文本的生产者和阅读者在那里相遇。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文本时刻都在‘工作’;也就是被写就(确定),也不会停止生产,它始终在不间断地生产。它摧毁了交流、表现或者表达的语言(此时,个人或集体主语会有这样的幻觉,以为自己在模仿或者在表达),同时建立了另外一种语言。” Kurt Schwitters,Poétique de l’intertextualité,DUNOD,Paris,1996,p.14. 热奈特把互文性定义为“一种关联系统”,他指出:“也许我定义(互文性)的方法有所保留,我对互文性的定义是,两个或者多个文本之间的共存关系,意即依存关系(eidétiquement),更经常是指一个文本在另外一个文本中的有效存在。从最显现和字面意思来理解,那就是传统的引语(有引号,有或者没有确切的出处);从并不十分显现和不合规则的角度看,那就好像是洛特雷阿蒙作品中的剽窃,相当......
- 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自传与自传体视觉下的空间诗学
- 第二章 东西方文化视角中的杜拉斯
- 第三章 难以穿越的欲望深渊
- 第四章 互文与互文性视觉下的中国情人
- 第五章 与生命并行的文学篇章:写作
- 第六章 摇摆在传统与现代的话语模式之间
- 第七章 如泣如诉的语言风格形成时期
- 第八章 从《情人》到《中国北方的情人》
- 第九章 电影及电影剧本
- 参考书目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