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伦拜因案_【美】戴夫·库伦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美】戴夫·库伦

内容节选

28. 媒体之罪 风衣黑手党之所以被夸大和神化,是因为它丰富多彩、令人难忘,并且契合业已存在的谬谈,即校园枪手都是孤独的社会弃儿。所有事关科伦拜因中学的传言都是这么形成的。它们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传开,在凶手的尸体被发现之前大多数后来广为流传的不实之词就已经扎根了。为了摸清楚全国印刷媒体的报道,我分析了事件发生后头两周刊出的每一篇新闻报道,以及来自以下报刊的数百篇后续报道:《丹佛邮报》《落基山新闻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今日美国》。我还研究了来自美联社、路透社以及其他出处的大量数据。两家当地报纸分别在网上创建了一个特别的科伦拜因事件档案,收录了其所有报道,这样一来我就能够找出它们在后来几年内的报道频率,同时确保我不会错过任何信息。玛丽莲·曼森,工业金属乐队“玛丽莲·曼森”的主唱。1996年发行首张专辑Antichrist Superstar,鼓吹反宗教无神论,树立毁灭者形象,引起了一些民众和基督教徒对其作品的抗议。曼森经常以哥特风的苍白人妖鬼魅造型出现,也引发众多争议。——译者 我们印象中的科伦拜因杀手是一对哥特风打扮的社会弃儿, 他们属于风衣黑手党,为了一场长久以来的宿怨怒气冲冲地在高中校园大开杀戒,目标是那些体育健将。上述情况几乎都不存在。没有哥特风,没有社会弃儿,没有怒气。没有目标,没有仇恨,也没有风衣黑手党。这些元素中的大部分科伦拜因中学都有——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些传言被普遍接受。它们与杀戮无关。一些不那么流行的说法也同样毫无证据:与玛丽莲·曼森 、希特勒的生日、少数族裔或基督徒都没有什么关系。 了解这个案子的人几乎都不再相信这些捕风捉影的说法,比如记者、调查人员、受害者家属或他们的律师团队。然而,大多数公众都信以为真了。为什么? 替媒体辩护的人认为问题出在情况太乱:2000名目击者,各种相互矛盾的说法——谁能把这些事实都弄清楚?但事实并非问题所在,时间也还不够理清这些事实。第一篇白纸黑字的报道来自《落基山新闻报》出版的一份增刊。它的付印时间是星期二下午3点,图书馆的尸体被发现之前。《落基山新闻报》关于大屠杀的900字概要是一篇出色的新闻报道:扣人心弦,充满悲悯,而且惊人的精准。它给出了几个细节和整个大局:两个残忍的杀手不分青红皂白地杀害学生。这是那年春天刊登的第一篇阐明了这次袭击的本质的报道——也是最后一篇之一。 新闻界有一条公认的原则:灾难报道始于混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清晰。事实纷至沓来,迷雾消散,画面变得清晰明确。公众接受这一点。但最终的画面往往与真相相去甚远。 科伦拜因恐怖事件发生一小时后,新闻台告知了公众此事涉及两名或更多的枪手。两个小时过去了,“风衣黑手党”成了罪魁祸首,被描绘成化浓妆的同性恋哥特文化崇拜者,正在为2000年策划一场离奇的死亡大戏。 无论荒唐与否,媒体犯的所有大错里面,关于风衣黑手党的传言是最有说服力的。凶手确实穿着风衣。一年前,确实有一群人以这身打扮给自己命名。也难怪有些孩子把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听上去确实天衣无缝。但周二下午的报道未提及的关键细节是,大部分在克莱门特公园的孩子并没有说起过“风衣黑手党”。几乎没有人提到埃里克和迪伦的名字。这所学校里有2000多人,大多数学生甚至都不认识这两个男孩。很多人也没有亲眼看见他们开枪。一开始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告诉记者他们不知道是谁袭击了他们。 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这2000人中的大部分看了电视,或是整晚在和看电视的人通电话。只要电视上有人稍微提几句,跟风衣有关的说法就生根了。听起来多么顺理成章。没错!风衣,风衣黑手党! 电视记者其实很小心。他们使用了诸如“被认为是”或“被描述为”之类的引语,以免担责。一些人先是大声询问凶手的身份,继而描述了“风衣黑手党”的形象,让观众自行将两者联系在一起。重复提及就出问题了。在CNN报道的前五个小时内,只有少数学生提到了“风衣黑手党”——而且几乎所有的内容都是地方新闻台提供的。不过,记者们还是不约而同地注意到了这个说法。他们尽职尽责地考虑用什么方式传播流言,却对流言被反复提及所造成的影响视而不见。 孩子们“知道”此事与风衣黑手党有牵连,是因为目击者和新闻主持人在电视上这么说。他们与观看类似报道的朋友交流,证实了这一点。消息很快传开——互通消息是南杰弗科地区的青少年在周二下午唯一的活动。很快,大多数学生都多次从互不关联的人那里得到了确认。他们由此相信自己真的知道这场袭击的幕后黑手是“风衣黑手党”。从下午1点到晚上8点,在克莱门特公园的学生从一开始几乎没有人提到“风衣黑手党”,变成了人人都在谈。他们不是在胡编乱造,而是在反复确定。 第二个问题在于无人质疑。在CNN的最初五个小时节目中,没有一个人向任何一个学生询问,他们怎么知道凶手是风衣黑手党成员的。 平面媒体记者、脱口秀主持人以及其他媒体都在重复同样......

  1. 信息
  2. 作者说明
  3. 第一部分 “有女性中枪”
  4. 1. D先生
  5. 2. “不羁少年”
  6. 3. 春天
  7. 4. “动感保龄球”
  8. 5. 两个科伦拜因人
  9. 6. 他的未来
  10. 7. 狂热的教堂
  11. 8. 人最密的时候
  12. 9. 爸爸们
  13. 10. 审判日
  14. 11. 有女性中枪
  15. 12. 警戒线
  16. 13. “1失血而死”
  17. 14. 人质对峙
  18. 15. 第一种假设
  19. 16. 窗边的男孩
  20. 17. 治安官
  21. 18. 最后一班校车
  22. 19. 抽空
  23. 第二部分 之后和之前
  24. 20. 茫然
  25. 21. 最初的记忆
  26. 22. 急于收场
  27. 23. 天才男孩
  28. 24. 需要帮助的时候
  29. 25. 三人组
  30. 26. 救援已在路上
  31. 27. 黑色
  32. 28. 媒体之罪
  33. 29. 执行任务
  34. 30. 告诉我们为什么
  35. 第三部分 下行螺旋
  36. 31. 探索者
  37. 32. 耶稣 耶稣 耶稣
  38. 33. 再见
  39. 34. 完美的有袋动物
  40. 35. 逮捕
  41. 36. 阴谋论
  42. 37. 背叛
  43. 38. 殉道者
  44. 39. 上帝之书
  45. 第四部分 拿回学校
  46. 40. 精神病态
  47. 41. 家长团
  48. 42. 转处计划
  49. 43. 这是谁的悲剧
  50. 44. 炸弹难做
  51. 45. 余震
  52. 46. 枪
  53. 47. 诉讼
  54. 第五部分 审判日
  55. 48. 上帝的情感
  56. 49. 准备就绪
  57. 50. 地下室录像带
  58. 51. 两个障碍
  59. 52. 平静
  60. 53. 在受伤之地
  61. 后记 “宽恕”
  62. 终曲 世界末日梦
  63. 时间线:枪击案之前
  64. 致谢
  65. 参考文献
  66. 给阅读小组的建议
  67. 给教师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