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港_李鸣生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李鸣生
内容节选
二、起飞,在新的地平线上 在德国和波兰的界河——奥得河不远处,有一个美丽而幽静的小岛,叫乌泽多姆岛。在这个小岛的北边,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渔村,当地的德国居民称它为“佩内明德”。 佩内明德,是世界现代火箭的摇篮。 或许是长期以来,火箭在战争中给人们心灵留下的创伤太重,当历史跨进20世纪20年代后,几个先进国家的一批科学家,把兴趣转到了宇宙航行上,开始了对液体火箭——现代火箭的研制。1926年,美国的戈达德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 但真正的现代火箭,起步于德国。 早在1927年,当中国的毛泽东领导着饿着肚子的农民举行秋收起义时,被称为“欧洲火箭之父”的德国人奥伯特,却领导着一批科学家成立了德国宇宙航行协会,并开始了对宇宙航行的探讨和现代火箭的研究。 众所周知,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战败国。因此按《凡尔赛和约》规定,对德国的军备必须进行限制,不准它发展重炮和坦克等常规兵器。但国际组织的首脑们却偏偏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在限制德国武器发展的项目中,没有火箭。于是1930年,狡猾的德国陆军便奉命接受了研究液体火箭的秘密任务。 1942年10月3日,一枚火箭从波罗的海之滨腾空升起。火箭垂直飞行4.5秒以后,再拐弯沿着东北方向飞去。第58秒时,发动机关机。第296秒时,火箭在海上溅起了欢腾的浪花。几小时后,德国海上保安部收到渔民的报告:发现一架奇怪的“飞机”跌入大海,地点在乌泽多姆岛东北180公里处。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枚弹道式现代火箭。它用酒精和液氧做推进剂,起飞重量为13吨,发动机推力为26吨,能将1吨重的弹头送到260公里远。 这枚火箭发射成功后,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长戈培尔还特意替它取了个名字:“V-2”火箭。“V”在英语中是胜利的第一个字母,在德语中则是“复仇”的第一个字母。 德国的“V-2”火箭的成功,开辟了人类通向宇宙的道路。它的设计者,便是27岁就给希特勒上过火箭课、后来被称为“现代航天之父”的布劳恩! 1945年5月5日,苏军攻占了佩内明德,将留下来的德国技术人员和图纸资料以及机器设备,全部运回了莫斯科。同时,美军也占领了德国的诺德豪森地下工厂,将布劳恩等一大批专家和技术人员以及300节车皮的资料、设备,全部带回了美国。于是,德国多年来苦心经营的火箭,被苏美两国连人带物,毫不客气地瓜分了个一干二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美两国在德国人火箭成果的基础上,迅速地发展了现代火箭,并将现代火箭推向了一个高峰。1957年10月4日,苏联用一枚大型运载火箭,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了太空。从此,人类征服宇宙、开拓天疆的神圣使命,落在了火箭的肩上。 火箭从战争的血野,跨进航天的大门,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然而中国——这个火箭的故乡,近百年来,几乎没人见过火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尽管中国也是战胜国,但那无数珍贵的战利品,比如德国的火箭专家和火箭的资料、设备,中国只能望洋兴叹,连一份皱皱巴巴的草图也没捞着。 结果,本是最先发明了火箭的中国,只因长期闭关锁国,加上百年苦不堪言的外来侵略,最终落得个火箭“断子绝孙”的下场! 1955年秋天的一个早晨,“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疾驰在波涛滚滚的太平洋上。甲板上,一位身着灰色西装,脖系花色领带的中年男子迎风伫立,目视东方。 中年男子沉默不语,一动不动。直到一轮太阳跃过海面,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徐徐升起,中年男子这才轻声叫道:“瞧,那是中国的太阳!” 这位中年男子,便是钱学森。 1935年,钱学森赴美求学。第二年投师当代力学大师卡门的门下,参加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研究小组,开始了对火箭发动机热力学的研究。后来,他担任了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的负责人,并被当时的美国学术界公认为力学界、应用数学界和火箭技术的权威学者之一。 1955年秋,钱学森回国。第二年初,便向周恩来呈上一份报告——《建立国防工业意见书》。在这份意见书中,钱学森阐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国防工业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并最早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重要的实施方案。 周恩来接到这份意见书后不久,主持召开了军委会议,专门听取了钱学森关于导弹技术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两个月后,在周恩来的提议下,中央做出了在中国建立和发展导弹事业的决定。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五院正式成立,钱学森任院长,刘有光为政委。第二天,钱学森给全院讲的第一课是关于导弹、火箭的常识。 1957年9月,以聂荣臻为团长,陈赓、宋任穷为副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赴苏访问,专门就新技术援助一事,同别尔乌为首的苏联代表团进行了历时35天的谈判,并于10月15日签订了著名的中苏“双十协定”——《新技术协定》。 “双十协定”规定,从1957年至1961年底,苏联将供应中国几种导弹样品和有关技术资料,派遣技术专家帮助中国进行仿制,并提供导弹研制......
- 信息
- 自序 天空让人想起使命
- 序章 本文参考消息
- 第一章 通向宇宙的门前
- 一、 西昌:同步卫星的故乡
- 二、 发射场:原始与现代同构的神话
- 三、 酒吧:一个中国人与三个美国人的对话
- 第二章 历史,从昨天的弯道走来
- 一、 20世纪的中国与美国
- 二、 举起火箭的大旗
- 三、 序幕在戴高乐机场拉开
- 四、 天时·地利·人和
- 五、 周游列国的中国专家们
- 六、 轨道大转移
- 七、 面对世界的挑战
- 八、 外交场上的风云
- 九、 布什:不愿得罪十亿中国人
- 第三章 卫星,一次总统待遇的远行
- 一、 起飞,波音747
- 二、 护送升降平台
- 三、 健力宝与《上甘岭》
- 四、 美国“新娘”,入了中国“洞房”
- 第四章 火箭,另一个伟大的文明
- 一、 欧亚大陆怪圈
- 二、 起飞,在新的地平线上
- 三、 “长征三号”和它的伙伴
- 四、 苦恋:中国箭与美国星
- 第五章 我们都是地球人
- 一、 同一个世界,两种活法
- 二、 伦巴、探戈与辣椒、蒜苗
- 三、 有车不坐要骑车
- 四、 回归自然
- 五、 既是朋友,又是对手
- 六、 “国际标准”与“家传秘方”
- 七、 英语:沟通世界的桥梁
- 八、 从要走,到再来
- 九、 西装·领带·先生和小姐
- 十、 打赌:一只烤鸭
- 十一、 “老外”采访备忘录
- 第六章 跨越国界的飞行
- 一、 人与上天的较量
- 二、 发射日,一个留给明天的问号
- 三、 紧急气象会
- 四、 加注!加注!
- 五、 中国,敞开了汉唐的胸怀
- 六、 推迟打开发射窗
- 七、 壮怀激烈
- 八、 升起了,二十五亿人的卫星
- 九、 月光下的宴会
- 尾声 走向新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