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牧场:社会结构如何塑造人性与文化_辉格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辉格
内容节选
9流动与迁徙 人口在地区间的流动,起初遭遇的是地理/生态屏障,接着,在最近几千年,当适宜定居的地方都已住上了人之后,目的地和沿途的既有定居者成了流动的主要障碍。然而在最近几百年,情况再次改变,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各国政府控制跨境流动的意愿和能力都不断增强,国界线日益清晰封闭,成为人口流动的主要屏障,同时,便利的交通使得其他旧屏障变得无关紧要。 推动这一转变的动力是工业化和城市繁荣。自从出现社会分工以来,非农产业从业者向来是人口流动的主力,而城市和连接城市的交通网络则是实现这一流动的主要通道,这是因为,这些产业不像农业那样有着很强的空间排他性,工商业的核心生产要素——资金、劳动力、设备、知识、技能、商誉——都不怎么占地方,且易于移动。 一群农民若要进入一个成熟农耕区务农,就必须消灭或赶走差不多相同数量的农民,但一群工匠若进入一个城市执业,可能只是在短期内把当地房租抬高了一点而已,不仅空间上不排他,工商业者往往可通过高密度聚集而获得规模经济和协作效益。同时,由于工商业用地可产生远高于耕地的地租,因而(除非政策限制)土地成本不会对城市扩张构成约束。 所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加入流动大军的人口比例会越来越高,由分散土地权所构成的传统自发性屏障对他们已不再有效。然而,限制流动的动机却有增无减:工商业者希望限制外来竞争者的加入,雇工希望维持本行业的工资水平,地方社区希望其习俗不受外来者冲击,政客不愿看到其选民构成朝不利自己的方向改变,军方可能担心敌对国的渗透与破坏……其中许多会通过政治压力而变成限制流动的法律和政策。 由国家设立的人为屏障很少会完全阻断跨境流动,和其他屏障一样,它们构成了一种选择性通透膜,哪些人可能通过,哪些会被阻挡,将由膜的特性决定,而这一特性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迥然有别。这一点,连同交通成本以及各种人力资源的供需状况,共同决定着现代人口流动的格局。 产业的扩散 从一地起源,兴旺之后传播于四方,是传统产业发展的一般模式,在现代大规模集中制造和廉价长途运输出现之前,这也是唯一可能的方式,因为多数商品只有贴近消费地生产才有利可图,而不可能总是在一地生产再贩运到各处。 而且传播过程往往伴随着从业者本身的流动,因为在近代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机构建立之前,与特定产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都是通过高度个人化的师徒关系传授的,行外人很难自己学会,而师傅们即便已远离家乡,也倾向于从家族和同乡中招收学徒。 出生成长于有着众多某一行当从业者的社区,无疑会大幅提升个人进入该行业的可能性,这不仅是因为拜师学艺的机会更多,长期浸染于和该行当有关的文化环境中,也可让他习得大量促使他做出入行决定并帮助他取得职业成就的背景知识、传统和价值观:这行当提供了哪些工种或职位?作为生计有多可靠?从业者有望取得多大成就?有多少上升空间?需要何种个人禀赋?他们遵循着哪些规范?可能面对何种辛劳、磨难和风险?成功者将获得何种尊崇和荣耀?在婚姻市场上有多受欢迎? 这些知识的局部和默会特性使得外人往往难以获取,所以许多产业即便在地理上已广泛散布,其从业者的来源却始终呈现出强烈的地域性。这就意味着,许多从业者会伴随着这些产业的扩散而移居他乡,其中有些可能在退休后返回故里,但也有许多定居了下来,此类现象在历史上层出不穷,不胜枚举。M. M.波斯坦、爱德华·米勒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2卷》,第2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第10章。 东阿尔卑斯山区是中世纪中期欧洲采矿冶金业复兴的发端之地,从中发展出的矿业传统,使得当地德意志人在很长时期内都是欧洲矿业和金属加工业的领军者,从那里向欧洲各地输出了大批矿工和铁匠。自家领地内有矿藏的领主常以优厚条件吸引德意志矿工前来开采,为其提供住宿、工作场地和能源,以产量分成的方式收取租金。 明清两代的造纸、印刷和出版业的从业者中,龙游人占了很大比例。近代上海的银行家、钟表匠和西服裁缝,绝大多数是宁波人;理发师和搓澡工则多数来自扬州;聚居于火车站和轮船码头附近的搬运工和人力车夫,大多是苏北移民。在当代,只有25万人口的沙县,在短短十几年间就有6万多人到全国各地开了2万多家小吃店;52万人口的象山县,拥有18万建筑工人;40万人口的平潭县,有10多万人在为各种隧道工程工作。Donatella Lorchjan,“An Ethnic Road to Riches:The Immigrant Job Specialty, ”The New York Times,12 Jan 1992,p.1. 20世纪90年代的纽约,40%的加油站由印度人经营,其中多数是来自旁遮普的锡克教徒,而锡克教徒在印度国内便以从事公路运输业而闻名,他们运营着该国80%的客运巴士和大部分货运卡车;另外,印度和巴基斯坦移民还垄断了纽约的报刊亭,其中来自古吉拉特的耆那教徒则以经营......
- 信息
- 序
- I 分化
- 1 平等的松动
- 2 权贵的上升
- 3 阶层的分化
- 4 鸿沟的加深
- 5 阶梯的构造
- II 交互
- 6 屏障种种
- 7 扩张与征服
- 8 压力与动荡
- 9 流动与迁徙
- 10 隔离与类聚
- III 选择
- 11 全新的牧场
- 12 蒙择的禀赋
- 13 价值的阶梯
- 14 等级的开放
- 15 维多利亚秩序
- IV 转向
- 16 人口转型
- 17 福利社会
- 18 道德弃儿
- 19 断裂的阶梯
- 20 美丽新世界
-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