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_王阳明 著;王赫 译注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王阳明 著;王赫 译注
内容节选
黄直录(凡十五则) 卷下·第200则黄以方:黄直,字以方,阳明弟子。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语出《中庸》。 黄以方 问:“先生格致之说,随时格物以致其知,则知是一节之知,非全体之知也。何以到得溥博如天,渊泉如渊 地位?”先生曰:“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乃指天以示之曰:“比如面前见天,是昭昭之天;四外见天,也只是昭昭之天。只为许多房子墙壁遮蔽,便不见天之全体;若撤去房子墙壁,总是一个天矣。不可道眼前天是昭昭之天,外面又不是昭昭之天也。于此便见一节之知,即全体之知;全体之知,即一节之知:总是一个本体。” 【译】 黄以方问阳明先生:“先生您讲‘格物致知’的功夫,是要随时格物来致知,那么这样只能得到一部分知识,而不是全部的知识,怎么能达到像天空一样广博、像渊泉一样深厚的地步呢?” 先生说:“人的心就是天空,人的心就是渊泉。心本身是无所不包的,原本就是一个天空,只因为有私欲的遮蔽,天空就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了;心中的道理无穷无尽,原本就是一个渊泉,只因为有私欲的堵塞,渊泉就不是原来的样子了。而现在心心念念地实现自己的良知,将这些障碍物一齐铲除,心就回到了原来的状态,就又像天空一样广博、像渊泉一样深厚了。”于是先生用手指着天说:“比如我们眼前的一片天是明朗的天;向四面八方看到的天,也只是这个明朗的天。只因为许多房子墙壁挡着,就看不见天的全体了;如果把这些房子墙壁都撤去,就全都是一个天了。不能说眼前能看到的天是明朗的天,外面看不到的天就不是明朗的天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一部分知识也就是全部的知识,全部的知识也就是一部分的知识:总是这一个良知本体。” 已下门人黄直录。 【译】 以下由门人黄直记录。 卷下·第201则 先生曰:“圣贤非无功业节气,但其循着这天理,则便是道,不可以事功气节名矣。” 【译】 阳明先生说:“圣贤当然不是不建功立业,不是没有气节;但圣贤的功劳和气节都是遵循这个天理而产生的,那就是道,不能说是一般的功劳气节了。” 卷下·第202则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语出《论语·述而》,是子路形容孔子的话。恐不必云得不得也:这是针对朱熹《论语章句》而说的。《论语章句》说:“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意思是:孔子还没有得道的时候,就废寝忘食地用功求道;得道之后,就快乐得忘记了忧愁。 “‘发愤忘食’,是圣人之志如此,真无有已时;‘乐以忘忧’,是圣人之道如此,真无有戚时。 恐不必云得不得也 。” 【译】 阳明先生说:“《论语》说孔子‘废寝忘食地用功’,圣人的志向就是这样,真的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又说孔子‘快乐得忘记了忧愁’,圣人之道就是这样,真的没有忧愁的时候。朱子讲这两句,分成得道之前和得道之后两种情况,恐怕没有必要。” 卷下·第203则精一:即“惟精惟一”,语出《尚书·大禹谟》,见卷上第25则。拱把:树的粗细相当于两手合围。 先生曰:“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 功夫。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 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他了。” 【译】 阳明先生说:“我们致良知,只需要每人做到力所能及的地步就好。今天良知有这些见解,就只需要充分地发挥今天所了解的东西;明天良知又有新的感悟,就只需要充分地发挥明天所悟到的东西。这样才是‘惟精惟一’的功夫。和人家讨论学问,也需要照顾到每个人力所能及的程度。就像树现在有这些萌芽,就只需要拿这些水去灌溉;等萌芽长大一些,给水就再多一些。小树从两只手掐起来那么细,长到两只胳膊抱起来那么粗,灌溉的功夫都是按照它需要的量来随时决定的。如果这里只有些小萌芽而有一大桶水,若全都浇上去,那就涝死了。” 卷下·第204则 问“知行合一”。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译】 我请教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说法。 先生说:“这里需要明白我这样说的用意。现在的人做学问,只因为把知和行分为两件事,所以产生一个念头之后,即使是不好的念头,因为还没行动,也就不去阻止。我现在说‘知行合一’,正是要人明白:产生一个念头,这就是行动了。需要在不好的念头刚产生的时候,就把它打倒。需要斩草除根,不让那个不好的念头潜伏在胸中。这是我说知行合一的用意。” 卷下......
- 信息
- 作者简介
- 译注者简介
- 前言
- 传习录序 (门人徐爱撰)
- 传习录(上)
- 徐爱小序
- 徐爱录(凡十四则)
- 徐爱跋
- 陆澄录(凡八十则)
- 薛侃录(凡三十五则)
- 传习录(中)
- 钱德洪序
- 答顾东桥书(凡十二则)
- 启周道通书(凡七则)
- 答陆原静书(凡四则)
- 又(凡十三则)
- 钱德洪跋
- 答欧阳崇一(凡四则)
- 答罗整庵少宰书
- 答聂文蔚
- 答聂文蔚二
-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 教约(凡五则)
- 传习录(下)
- 陆九川录(凡二十一则)
- 黄直录(凡十五则)
- 黄修易录(凡十一则)
- 黄省曾录(凡十二则)
- 钱德洪录(凡五十七则)
- 黄以方录(凡二十七则)
- 钱德洪跋
- 《传习录》主题索引
- 一 论心
- 二 论人性
- 三 论知行合一
- 四 论良知和致良知
- 五 论万物一体
- 六 论动与静
- 七 论修养功夫
- 八 论生活中的道理
- 九 论圣人和古人
- 十 论佛教和道教
- 十一 讲《大学》
- 十二 讲《中庸》
- 十三 讲《论语》
- 十四 讲《孟子》
- 十五 讲“五经”
- 王阳明生平简编
- 王阳明诗选
- 泛海
- 碧霞池夜坐
- 月夜二首(其二)
-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