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猿而冠:文化如何塑造人性_辉格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辉格

内容节选

在过年这个主题上,我还写过另外几篇文章,串起来读可能更便于理解:“用工荒还要持续多久?”(No.1608),“春运压力不会因城市定居而减轻”(No.2344),“从过年恐惧看文化冲突”(No.4979),最后一篇收录于本书第8章。 过年习俗的未来 2012-01-13,No.2442 春节最壮观之处,便是那惊世骇俗的人肉大挪移了,但这只是宏观景象,对个人来说,过年不仅仅是往返奔波,它也是每年一度的高密度社交活动。走亲访友、故友重聚和各种圈子的聚会欢宴,相亲,参加婚礼,所以年夜饭虽只有一顿,但饭局却可能会吃上十好几顿。人们借此机会重新确认各种人际关系,或建立新的关系,包括个人之间、家庭之间,或圈子之内的。 对于在外做事的年轻人,过年更多了一层含义:这是他向家乡社区展示其身份、事业成就、人格形象和文化面貌的一次良机,通过穿着打扮、举止谈吐、消费方式,乃至新车“肾六”,传递出诸如:我长大了、学会做人了、出息了、有志气了,阔了、当老板了,有文化了、有品位了、是城里人了等信号。这一过程将帮助他在家族和社区内取得身份、确立位置、赢得尊重。 当然,人们平时也一直在这么做,但春节是这些活动最密集的场合,短短十几天承担了上述社会功能的极大份额,因而也是注重这些功能的人们对之最为敏感和认真的场合;这已成为一项极为牢固的习俗,用博弈论术语说,它是一个由协调博弈所产生的稳固的聚点,即众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在这个时间(春节)和地点(家乡)从事这些活动。 若没有达致这样的协调,这些社会活动的效率就没那么高:你想去亲戚家做客,人家却没空;你想和一个老圈子重聚,却很难凑齐人;你衣着光鲜、谈吐不俗、开着新车,想招摇一下,却没引起几个人注意;大家都在各忙各的,自然很没趣。正是传统节日这样的聚点,提供了一个高效率调整社会关系的机会。 这是一种典型的自发秩序,幸运的是,人类在许多事情上都能达致协调。比如向被分隔在两个房间的两个人分别出示十张卡片,每张卡片由图案区分,让他们各选一张,假如两人选的一样就都有奖励,此时得奖的机会显然很低。但假如十张卡片里只有一张是红色的,绝大多数参与者都能赢得奖励;即便更微弱的线索也有助于协调成功,比如十张卡片从1到10编号,大概很多人都会选1号。 协调成功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参与者都相信其他参与者有着和自己差不多的思考方式、知识背景和动机:都想赢得奖励、都会将颜色视为惹人注目的线索,都认为1是比6更特别的数字,等等。帮助达致协调的共同背景中,有些是普世的,比如人们都相信冷了会抖,乐了会笑,馋了会流口水,但很多(或许更多)是基于共同的传统和文化背景。 文化为参与者提供了比普遍人性更丰富的信息背景,帮助他们识别那些容易引起共鸣的协调线索。比如问纽约人:假如和人约会又忘了约定的具体地点,会去哪里赴约?得到的答案多半是中央车站,但要是问一个非纽约人,他恐怕就茫然失措了。同样,假如一个外国债主来传统中国讨债,大概也不容易猜到年关是最佳时机(因为一个人假如在春节还流落在外躲债,其声誉损失将是最高的,此时有关他落魄和欠债不还的坏名声将获得最佳传播机会)。 文化不仅为协调创造了条件,其本身(部分的)也是协调的结果,那些由长期重复发生的、涉及整个社区的协调博弈所形成的聚点以习俗的形式积累下来,构成了我们的传统;而来自过去的传统会在何种程度上以何种方式延续下去,将取决于生活形态和社会关系结构的变迁:核心家庭与大家庭的关系将如何变化?已定居外地的个人是否仍在意且可能在家乡社区确立其身份和地位?那些源自家乡的社会关系是否仍在个人关系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 第一个方面在可见未来大概不会有多少变化,巨变已经发生过了。几世同堂的大家族早已瓦解,子女组建的核心家庭多半与父母分住,眼下的春节家庭团聚大致发生在父母家庭与子女核心家庭所构成的扩展家庭之内,而较少发生在更大范围内;在现有扩展家庭范围内,春节团聚的意愿仍十分强烈,看不到弱化的趋势,只是团聚的地点选择可能会变得更灵活。 后两个方面则正在迅速改变,并将随城市化的深入而继续改变。相对于传统社会,现代城市生活中,个人所面临的文化环境更为层次化和多面化,家族的、同学的、邻里的、工作的、各种兴趣圈子的,在这些侧面所面对的文化传统和建立的人际关系,相互之间往往是高度隔离的,不像传统社会把它们都捆绑在一个体系之中,要么进入,如鱼得水,要么退出,孤家寡人。相反,在现代城市社会,个人可以很灵活地分别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并赋予不同的权重,从而构成自己独特的生活形态。 显然,这些不同侧面的关系所对应的社会活动,并不会恰好与某个共同的地点联系在一起,而在传统社会,它们恰恰被与“家乡”这个地点捆绑在一起;所以,一个35岁才离开家乡的、因而其主要社会关系结构已在那里建构完毕的人,是很难舍弃春节这样的机会来重新确认这些关系的,除非他在那里混得很差,想逃......

  1. 信息
  2. 序/衣冠之猿
  3. 第一章 饮食
  4. 吃还是不吃?
  5. 劝酒拼酒何时休
  6. 饕餮经济学之肚皮收租法
  7. 饕餮经济学之吸血蝙蝠和猎获物分享
  8. 食物禁忌的文化功能
  9. 第二章 男女
  10. 吵闹不休的神圣同盟
  11. 微妙的人类性策略·男性篇
  12. 微妙的人类性策略·女性篇
  13. 乳房之谜
  14. 童贞崇拜与掠夺性强奸
  15. 第三章 家庭
  16. 婚姻被抛弃了吗?
  17. 婚姻关系将变得越发单纯
  18. 婚恋障碍为城市化过程所难免
  19. 婚姻生意是怎么做的?
  20. 真的有过母系社会阶段吗?
  21. 第四章 教育
  22. 对待孩子,严厉还是宽松?
  23. 为何高等教育在制造失业?
  24. 从学区房看教育市场
  25. 教育本可更多彩
  26. 替代教育有待走出边缘
  27. 第五章 传统
  28. 过年习俗的未来
  29. 天灾与社会
  30. 奥林匹克回老家
  31. 别指望用科学全面指导生活
  32. 同性婚姻与保守主义
  33. 第六章 现代
  34. 从同性恋纷争看文化宽容
  35. 从过年恐惧看文化冲突
  36. 高考折射出的身份焦虑
  37. 身份焦虑也是繁荣的动力
  38. 冷却时代的文化禀赋
  39. 第七章 城乡
  40. 春运人潮的未来走向
  41. 从名校生源看农村空心化
  42. 传统家庭农业即将消亡
  43. 贫民窟与城中村
  44. 落脚之后
  45. 第八章 文化
  46. 语言演化不可阻挡
  47. 世界杯:民族激情的焚烧炉
  48. 瀑布与汲泵
  49. 文化的融合与分化
  50. 市场与蚂蚁:创造复杂性的两条途径
  51. 第九章 人性
  52. 人类还在进化吗?
  53. 人类会越来越聪明?
  54. 制度差异也有遗传基础?
  55. 你被洗脑了吗?
  56. 兰德热潮与个人主义
  57. 附录 何为理性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