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韧性:今天如何读余华(今天如何读经典)_万书言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万书言
内容节选
孤望中的呼喊 《在细雨中呼喊》这部小说的诞生可以说是源于一个小误会。余华曾在一次访谈中提到:林舟.余华:叙事,掘进自我的存在//生命的摆渡:中国当代作家访谈录.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160. 当时觉得该写长篇了,于是就动笔,写完第一章发现才四万多字,离长篇还遥远着呢!于是又把主人公的父母、爷爷挖出来,就这么一路进行下去。尽管如此,慢慢地也就进入了感觉。 《在细雨中呼喊》既是一部关于记忆的书,也是典型的成长小说。小说共分为四章,采用第一人称视角,以“我”——孙光林的回忆为开端,讲述了孙光林6至12岁在孙荡和南门的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成长经历,向人们呈现了一个儿童的心路历程。主人公孙光林是一个孤独的、无依无靠的孩子,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小时候曾被送去别人家当养子,在12岁时重新回到自己的父亲身边,却没想到孤独、无助的生活才刚开始。他游离在整个家庭之外,父亲打他,兄弟、村里的小伙伴和老师都不喜欢他,远离他。6至12岁,是一个人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需要有家人或教师对其进行启蒙或正确的引导,但是从来没有人在这个时期告诉或教导孙光林,告诉他今后应该如何抉择、什么才是正确的价值观。这样的经历促使孙光林的性格变得更加孤僻,他想要逃离,似乎只有荷塘才能给予他温暖。在亲情方面的缺失,使得童年的孙光林非常希望得到友情,但是朋友国庆的退学、苏宇的去世给了他沉重的打击,让他的情感世界再一次崩塌,他重新回到孤独中。被排斥在家庭之外以及短暂的友情使得孙光林过早地感受孤独,而这份孤独又在不断地吞噬着他这个年纪的孩子本该有的天真。正是在一次次现实的打击下,孙光林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绝望与挣扎中。 小说中的孙光林不是个例。其他孩子也和孙光林一样被抛弃,也一样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孤独和恐惧。例如国庆,他的父亲为了自己的婚姻,狠心抛下了他,就算他写信向父亲求助,父亲依然不回来。苏宇,死得悄无声息,在他去世之前,虽然父母兄弟都在他的身边,但没有一个人关心他、发现他的不对劲。是人们的漠不关心,将苏宇推向了死亡的不归之路。鲁鲁,在他的母亲冯玉青被警察抓去劳改之后,他就变成了一个流浪儿童,没有人管。为了寻找母亲,他曾独自一个人坐客运汽车,跑到母亲被关的地方。这一个个故事都尖锐地向人们展现了特殊时期人性启蒙与道德的缺失,以及人道主义关怀的缺乏。余华.在细雨中呼喊.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8. 小说虽然主要描述的是一位江南少年的成长以及这一过程的艰辛,实际想以此来介入儿童的世界,通过非成人和成人的双重视角,展现孙光林等一代人在无序成长中的集体式受难,反衬成人世界的暴力、血腥、残酷与病态,以此来表达向成人世界对儿童压迫、社会对人性压迫的反抗。孙光林孤独的儿童形象,可以说是成人世界压迫下的半成品。亲情的缺失,父亲对他的暴力与冷漠,学校老师对他在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与践踏、对人性的漠视,不仅让孙光林提前感受到了社会和成人世界的残酷,变得更加敏感、苦闷、恐惧不已,也导致他的童真世界严重失衡。即便多少年过去了,他对当年的生活仍然无法忘怀。小时候,只要别人殴打他,他就会在作业簿上记录下来。多年过去,他对这个本子记忆犹新:“时隔多年以后,我依然保存着这本作业簿,可陈旧的作业簿所散发出来的霉味,让我难以清晰地去感受当初立誓偿还的心情,取而代之的是微微的惊讶。” 其实,小说中的孩子就像是成人世界中的一面镜子,反映出人们的冷漠与残酷,反衬出儿童世界的单纯与善良。余华.在细雨中呼喊.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1. 小说的原名叫《呼喊与细雨》,后来发行单行本时才改名为《在细雨中呼喊》。“细雨”和“呼喊”是这篇小说中最重要的两个意象。细雨唯一一次出现是在小说的开头:“1965年的时候,一个孩子开始了对黑夜不可名状的恐惧。我回想起了那个细雨飘扬的夜晚……” 提起细雨,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细雨中的景象大都是灰蒙蒙的,而小说中的“细雨”意象,就像是灰蒙蒙的细雨,象征着无法摆脱的苦难,以及压抑、孤独的生活状态。小时候继母李秀英对“我”的抛弃;回到南门后,父亲孙广才把“我”看作“灾星”,对“我”的冷漠与远离;被哥哥打破脑袋却反遭哥哥陷害,导致父亲以为是“我”伤害了弟弟,把“我”绑在树上打了一顿;“我”被父亲打的时候,村里的孩子们不但不阻止,反而聚集在一起欣赏和议论;鲁鲁被他亲生父母抛弃,最后沦落到在监狱外流浪;还有年轻漂亮的冯玉青因为被人抛弃,结果负气出走,导致自甘堕落;等等。这一个个苦难、孤独的故事就像是细雨,满篇灰蒙蒙的,让人看不到阳光与希望。“细雨”指的不仅是生活的苦难,更暗指人们精神状态的孤独与压抑。 “呼喊”则与“细雨”相对,可以说没有“细雨”就没有“呼喊”。如果小说中的“细雨”象征着压抑、孤独的生活状态,那么“呼喊”则是生命的表达,象征着对人性压抑的抗争,对亲情、友情、人性的呼唤。在《在......
- 信息
- 引言 精神先锋的探寻者
- 第一章 “我的灵感在海盐”
- 举家搬迁至海盐
- 在医院长大的童年
- 第二章 从牙医到作家
- 最初的阅读
- 第一份工作——拔牙
- 接触川端康成
- 第三章 先锋余华的多副面孔
- 观念的颠覆
- 语言与结构的反叛
- 零度情感叙事
- 第四章 《在细雨中呼喊》中的成长叙事
- 孤望中的呼喊
- 谁的《在细雨中呼喊》?
- 第五章 《活着》的哲学
- 死亡背后的温情
- 《活着》的存在之思
- 第六章 《许三观卖血记》的“卖血”三观
- 父爱之歌
- 历史的寓言
- 重复的诗学
- 第七章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 何谓“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 小说中的人性书写
- 第八章 “乐迷”余华的音乐叙事
- 与音乐结缘
-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