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13辑)_杨宜音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杨宜音

内容节选

三基于交换风险的医患信任 面对医患互动中资源交换的不确定性所引发的风险,需要某种保障性的措施增强主体的交换意愿,才能使交换过程进行,否则,任何主体为保障自身利益都可能随时终止交换过程。这些保障性措施可以是来自个体之外关于交换主体和客体的描述信息,也可以是个体内在的主观认知和心理状态或者所习得的行为反应。个体之外的措施往往从事实出发提升主体的准确判断程度,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个体之内的措施则寄托于未来的交换结果符合自身所期望的状况,前者的作用以理性判断成分居多,后者仅依靠个体意识层面的反应。许多学者用信任一词概括此类反应及所引发的一系列个体心理状态,从作用、过程、目的、参与对象等视角阐述其内涵。在作用和目的方面,概念界定强调资源的获得、期望的满足、交换过程的管理等(Deutsch,1958;Rousseau et al.,1998;Lewicki & Bunker,1996);在参与对象和过程方面,则涉及交换主体及彼此间的交换关系,强调信任依赖个体自我、他人以及互动关系而产生或存在(Lewis & Weigert,1985;卢曼,2005;翟学伟,2014b)。也就是说,若他人不具备主体所需要的资源,主体不会对其产生信任,即使他人具备主体所需资源,但不存在与主体进行交换的动机或意向,也不会产生信任,乃至他人即使有主体所需资源且愿意进行交换,可无法建立交换关系使交换过程具有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同样不会产生实在性的信任。所以,社会交换过程中出现的信任,既需要客观存在的资源、交换情境等物质条件,也需要交换主体的动机和意向等心理要素,并需经过整合而非简单的加和后才能得以生成。 在医患互动中,不确定性为患方带来的风险表现为医疗服务或医学知识的效益偏低乃至无效,这直接导致患方的生命受到威胁,尤其是这种风险可能伴随时间的延续而无法通过第二次交换过程予以补救时,或者某种病症存在特有的治疗期限时,给患方带来的风险是无法挽回的。为了避免这样的风险出现,患方的主要策略就是自主选择医方,医务工作者的能力与交换意愿、医疗机构的物质条件供给和资费标准等都是患方做出抉择时的参考因素。然而在现行医疗体制下,对于大多数患方来讲,选择一个进行资源交换的医方就意味着接受与其配套的交换过程,如医方所要履行的义务和担负的责任、医方获取交换客体的要求等,均由医疗体制进行了约束,虽然使患方不必担心被医方所利用,却也降低乃至剥夺了患方的部分选择权,呈现“患方是医患关系中的弱势一方”(汪新建、王骥,2017)等客观事实。如此一来,只要患方选择完医方后,看似风险已不存在,可事实上,患方在确定医方的同时就伴随着风险的出现,即医方可能未必是患方最为理想的交换对象。但是,患方未必能够意识到这一问题,因为通过医疗机构的级别、特点、规模,以及医疗工作者的技能水平和专长等信息的筛选,甚至有些患方仅凭借单一信息的内容而推断其他信息状况后直接完成的选择,看似使患方选择了理想的交换对象,排除了所有引发风险的不确定性,令交换过程在符合双方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平等进行,但实际情况未必如此。一旦资源交换的结果未能达到患方的期望,一般会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患方质疑自身的选择策略不恰当,这不会令患方认为医方是不值得信任的;另一种结果则是患方倾向于质疑交换协议的约束力欠缺和策略不具备普适性,比如,质疑医方没有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医方并不具备符合协商策略的资格,加之医方若无其他有效途径证明自身遵守协商策略以表明值得被信任,患方就可能出现不信任医方的状态。 与此同时,医方付出医疗服务或医学知识以换取患方的物质或精神资源时,所面临的最主要的不确定性因素就是患方对医方资源的认可程度。根据现行医疗体制的规定,大多数情况下,患方只有先向医方提供一定的金钱资源后才能获得医方的医疗资源,以至于患方对医方资源的认可程度总是在医方已经付出资源后而进行的。一旦患方的认可程度偏低或不认可,就可能导致医方在单次交换过程中付出医疗资源后而无法取得全部金钱资源,患方可能会通过法律或非法途径收回已经付出的金钱资源,也可能导致医方无法获取患方付出的精神资源——患方对医疗机构或医生的赞誉和良好评价等,这可能令医方失去同其他患方进行资源交换的互动机会。理论上,医患双方可以通过共同协商以降低或排除这样的不确定性因素,实则却难以进行。医方无法有针对性地向特定患方提供交换资源质量的证明,患方也难以说明其衡量医方资源价值的标准,许多保障资源价值或约束双方行为的因素由于协商过程的缺失而被忽略,致使不确定性和风险出现的可能性提高。尤其对医方来说,协商过程的缺失使其难以获得约束患方行为的任何保障,比如患方可能拒绝提供交换资源的情形以及对医方资源的判断标准等,这些令医方无法确保自身资源的付出会得到所需的患方的资源回报。当未达成某些交换条件时,医方本来拥有决定交......

  1. 信息
  2.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编辑委员会
  3. 主编简介
  4. 本辑特约主编简介
  5. 医患信任建设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框架
  6. 一 作为社会心理问题的医患关系问题
  7. 二 医患关系及医患信任关系的界定
  8. 三 医患信任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框架与主要研究内容
  9. 四 结语:迈向医患互信的和谐社会心态
  10. 信任、情感与社会结构
  11. 一 似是而非的信任:对以往经验研究的反思
  12. 二 把情感带回来:作为社会事实的信任
  13. 三 信任危机的实质与化解:从社会结构而来
  14. 潜规则认同及其与信任的关系
  15. 一 潜规则认同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16. 二 潜规则认同的社会根源与心理机制
  17. 三 中国社会信任水平的衰落:潜规则认同的视角
  18. 四 结语
  19. 中国人的信任与生命史策略
  20. 一 信任的相关研究
  21. 二 生命史策略
  22. 三 从生命史策略视角看中国人的信任
  23. 四 结论
  24. 转型期的不确定感与医患关系:文化心理学的视角
  25. 一 我国医患关系问题现状
  26. 二 信任角度的医患研究和前移的视角
  27. 三 基于文化心理学视角的医患关系研究
  28. 四 讨论
  29.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的医患信任关系建设研究
  30. 一 基本概念及理论阐述
  31. 二 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的医患信任关系分析
  32. 三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医患信任关系建设策略
  33. 四 结语
  34. 医患互动中的资源交换风险与信任
  35. 一 医患互动的资源交换形式
  36. 二 医患资源交换的风险
  37. 三 基于交换风险的医患信任
  38. 四 小结
  39. 我国医患互信本土化构建的社会机制:陌生关系熟悉化
  40. 一 医患互信构建的理论基础与现实背景
  41. 二 医患互信构建的本土资源:“托人看病”式的关系运作
  42. 三 医患互信的构建机制:陌生关系熟悉化
  43. 医患信任关系“非对称性”的负效应及其疏解机制——基于社会变迁的心理学分析
  44. 一 医患信任“非对称性”的社会变迁
  45. 二 医患信任“非对称性”的负效应
  46. 三 “非对称性”中的认知与情感
  47. 四 “非对称性”负效应的疏解途径
  48. 角色认知与人际互动对医患信任的影响:基于社会资本理论
  49. 一 医患信任:社会资本的个体层次-关系维度
  50. 二 角色认知对医患信任的影响
  51. 三 作为社会资本的医患信任:角色认知与互动方式的一致
  52. 中国传统医学医患关系的元建构及其启示——从辨证论治的觉知性出发
  53. 一 基于觉知的医学诊疗体系
  54. 二 医患双方行为规范中的感通性体现
  55. 三 对新医学模式下医患关系建构的启示
  56. 网民医患关注与态度研究:基于中国95城市微博证据
  57. 一 引言
  58. 二 文献综述
  59. 三 数据和方法
  60. 四 结果
  61. 五 讨论
  62. 就医形式、媒体传播与对医信任:基于群际接触理论的视角
  63. 一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64. 二 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
  65. 三 数据统计与分析
  66. 四 结果与讨论
  67. 医疗纠纷案例库建设的初步探索
  68. 一 问题的提出
  69. 二 案例库方法综述
  70. 三 案例库建设
  71. 四 案例库结果简单描述
  72. 五 小结
  73.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投稿须知
  74. Table of Contents & Abstr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