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识:内隐结构的熟悉性再认_赵广平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赵广平

内容节选

二表象结构与熟悉性 Paivio(1975)提出双重编码理论(dual coding theory),认为人的大脑中存在两种功能上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编码系统。这两种系统分别处理不同的信息:一种是言语系统,也叫单词产生器(word generator;Paivio,1991),专门用于语言或词语刺激材料的处理,处理后的信息根据联想与层级形式组织在语言单元中;另一种是表象系统或非语言系统,也叫图画产生器(image generator),专门用于对非语词的事物、事件等刺激材料进行表征与处理,处理后的信息根据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组织在图像单元中。这两个系统可以直接被相应的适宜刺激所激活。其中,言语系统被词语材料激活,而表象系统被物体、事物或事件的形象激活。 Paivio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如果实验者给被试以很快的速度呈现一系列文字刺激和图画刺激,那么被试回忆出来的信息量,图画材料远远多于文字材料。这种现象被称为图画优势效应(picture-superiority effect;Rowe & Paivio,1971)。而且,记得/知道范式的研究也发现,在回想和熟悉性过程中都存在图画优势效应。另外,概念捆绑假设(conceptual peg hypothesis)认为,能够捆绑在一起的成对图画和文字材料也能发生图画优势效应。比如,被试在编码时把“猴子-自行车”想象成“猴子骑自行车”这一形象情景,能发生图画优势效应(Paivio,2006)。这表明,图画材料较之文字材料具有记忆优势。 有关图画优势效应的大量研究表明,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可以独立地工作。言语系统以系列的形式组成高层次的结构,并且以系列组织进行转换;表象系统则以同时性或空间平行的方式来表征信息。因此,一个复杂的事物或场景的不同成分是同时有效的。这为表象刺激的整体结构信息诱发熟悉性效应提供了理论基础。 另外,两种系统也可以相互关联地工作,这使得表象信息和言语信息可以相互激活。具体文字材料也能产生以言语表征为主,非言语表征为辅的言语-非言语的记忆痕迹(verbal-nonverbal memory trace);图画刺激材料诱发的编码加工能够隐秘地产生以非言语表征为主,以言语表征为辅的非言语-言语的记忆痕迹(nonverbal-verbal memory trace)。因此,在熟悉性的研究中,为了排除图画刺激材料引发言语信息的深层加工,一般采用陌生的几何图形、无法激活语义的非词、无法命名的陌生脸孔或者场景等材料。如果采用日常熟悉的客体、场景或单词材料,无法确保单纯的感知觉水平加工。 (一)几何图形整体构型优势效应(configural superiority effect) Weistein和 Harris(1974)研究客体优势效应时发现,当要求被试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组成成分时,其正确率和反应时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客体中同一成分或单独成分。Pomerantz(1983)运用平面几何图形(见图4-1),研究了人们对图形整体和局部特征的知觉加工相对优先顺序。结果发现,被试识别一个完整图形,其正确率和速率优于识别图形的一部分。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整体构型优势效应。也就是说,当要求被试识别图4-1中单独的斜线(局部特征)时,其准确率和反应时显著高于镶嵌于整体图形中的斜线材料。这表明,人们对局部信息的知觉加工和整体结构信息的知觉加工存在分离。也就是说,人们对几何图形整体结构的知觉加工可能有其独立的加工机制。 图4-1 平面几何图形知觉加工实验材料举例 资料来源:Pomerantz,1983:520。 (二)几何结构的现实复杂互动(realistic complexity and interaction) Cooper、Schacter、Ballesteros和Moore(1992)用两个实验揭示了陌生3-D客体几何图形(见图4-2)的再认记忆。主要的变量操作是学习阶段和测试阶段的刺激材料的大小和左右方位变换。在所有研究中,材料用电脑呈现,被试可以通过调整观看各个不同方位,并都鼓励被试对材料的结构进行全方位整体编码(encoding of global object structure)。在测试阶段,变换客体图形的大小和透视方位,通过要求被试判断结构是否可能来评估内隐记忆,通过再认来评估外显记忆。结果显示,遗忘症病人在可能-不可能客体条件下,无论大小和方位变换,都能对可能客体做出熟悉性再认反应。可见,组成可能客体图片的各种线条之间复杂的交互关系,把各种客体整合成了可能整体,是诱发内隐启动或者熟悉性再认效应的关键。 图4-2 3-D客体几何图形再认记忆实验材料举例 注:左侧图为大小变换的可能客体图片(第一行)和不可能客体图片(第二行);右侧图为透视方位变换的可能客体图片(第一行)和不可能客体图片......

  1. 信息
  2. 引言
  3. 第一章 似曾相识现象研究
  4. 一 研究技术
  5. 二 研究结果
  6. 三 理论解释
  7. 四 近期研究
  8. 第二章 基于熟悉性的再认记忆
  9. 一 熟悉性研究范式
  10. 二 变量操作与问题争论
  11. 三 单一加工理论:激活强度
  12. 四 双加工早期模型:感知加工
  13. 五 双加工近期模型:意义加工
  14. 六 理论发展趋势
  15. 第三章 关系的学习与记忆
  16. 一 关系的学习
  17. 二 关系的记忆
  18. 三 内隐关系与结构信息
  19. 第四章 表象结构熟悉性
  20. 一 熟悉性与内隐记忆
  21. 二 表象结构与熟悉性
  22. 第五章 概念内结构熟悉性
  23. 一 概念内涵
  24. 二 概念内结构
  25. 三 基本客体与熟悉性
  26. 第六章 概念间内隐结构
  27. 一 概念间横向联系
  28. 二 语义关系类型
  29. 三 基本主题关系
  30. 第七章 基本主题关系熟悉性
  31. 一 内隐关系结构
  32. 二 关系信息启动
  33. 第八章 语义结构的熟悉性实验
  34. 一 关系概念与熟悉性
  35. 二 内隐结构与熟悉性
  36. 三 几何结构与熟悉性
  37. 结语
  38. 参考文献
  39.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