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国家与国际关系:心理文化学路径(心理文化学研究丛书)_尚会鹏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尚会鹏
内容节选
第八章现代民族国家体系下的中国:进路与困境叶小文:《迎接新时代的“文艺复兴”》,《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5月8日,第1版。 冷战结束后,有学者根据苏联解体的经验,预测中国也一定会崩溃,但后来的进展表明,中国不仅没有崩溃,而且在经济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一方面令那些采用现代国际关系理论解释今日中国之行为的西方学者和政治精英大惑不解。在他们的框架下,中国似一不可言喻之“怪物”。另一方面,中国近些年取得的成就给了中国以强大自信,有学者提出“中国模式”概念,认为中国取得的成就和提出的发展理念反映着新时代的要求,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并进而推论:“中国传统文化有扬弃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能力”。 在现代国际关系理论语境中,今日中国在世界上的行为确实具有许多无法解释的独特性,但这些独特性是否到了可以不顾当下国际秩序原理及世界变化趋势而另辟蹊径的程度呢?显然,这既是一个涉及如何把握现在和未来中国的现实问题,也是我们从心理文化学路径思考人、文明与国家问题时一个不可回避的学术问题。 从我们的视角来看,上述两种趋于极端的看法乃是由对国家的两个层面——组织体与文明体——的不同强调所致。视中国为“怪物”的看法较多地强调组织体意义上的中国而忽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体的特殊属性,而那种过度自信的观点则更多地强调中国文明体的侧面,忽视了中国作为组织体在当下世界体系下所遇到的困境。〔英〕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张莉、刘曲译,中信出版社,2010,第332页。 前面业已指出,中国文明的基础是伦人社会,传统中国的国家形式是一种建立在“伦人”基本人际状态之上的同心圆式的“服式国家”。这一特点影响至今。一定意义上说,今日中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它仍延续了往昔“服国”的一些特征。这里,“服国”的“服”本义是依血缘关系规定的服丧义务,“服国”是一种以关系的远近亲疏而实行不同统治方式的国家形式,它与伦人社会秩序模型相一致。现代“民族国家”是在近代西方出现的,历史只有几百年,中国接受这一概念的时间更短,而且,中国自身“服国”模式的特点并没有由于他接受“民族国家”这一概念而彻底改变,只是在它的表述体系中把作为服式国家的丰富内涵挤进了“民族国家”这一狭窄概念。今日国内已有许多学者认识到这一点。美国学者白鲁恂、亨廷顿等人用“文明国家”指称中国,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在其题目有些耸人听闻的著作《当中国统治世界》中认识到,现代民族国家的概念不适用于中国,中国不是“民族国家”而是“文明国家”。“今日中国的主要面貌,包括社会关系和习俗、生活方式、优越感、国家观念和对统一的执着,都是中国文化的产物而不是近代民族国家的表现。表面上它像民族国家,但骨子里是文明国家。” 笔者认为他们所谓的“文明国家”是一个很不严谨的概念,只是从文明体层面看中国的“服式国家”特点以及中国的行为遵循的逻辑。他们完全从文明体角度看中国,夸大了文明体对中国国家行为体的影响,忽视(或轻视)了中国还有组织体一面以及在今日民族国家世界体系下面临的困境。 文明体能够回答我们拥有怎样的基础和遗产,揭示中国国家行为的一些特性,但中国作为一个组织体,它还是当下民族国家世界体系之一员,其行为不能不考虑国际体系下一些普遍性的“游戏规则”。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体,是在一个已经变化了的世界上行事的,因此,还必须把它放在一个新的世界环境中考查。 近代以来的世界发生了哪些根本性的变化呢?笔者认为,对中国来说,以下三种变化是最具根本性的。第一,近代在西方出现了一种新的国际体系(或称“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并逐渐向世界扩散,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了这一体系,国家与国家以一种与我们历史上的“朝贡体系”根本不同的原则和方式打交道。第二,西方工业革命后出现的城市化,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使得构成我们文明体基础的家庭、基本人际状态及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变化的方向是“个人化”,即家庭、地缘组织、国家等集团的约束力在减弱,而个人越来越受到强调。这个变化趋势是世界性的,却是与我们传统社会相悖的。第三,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改变了并且还在改变着世界,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达已使世界真正连为一体,今日人们已在认真讨论“世界治理”这样的话题了。从根本上说,这三个方面的变化皆源于西方世界,对中国文明来说是陌生的,但这些变化是世界趋势,并已构成我们生存其中的大环境。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经验需要接受已变化了的世界的检验,这也是今日和未来之中国可能遇到的困境之所在。如果说讨论中国人的基本人际状态及与之相联系的中国文明体的特性,类似检测生物体的基因,那么考察中国在今日世界上的行为以及未来中国之走向,就不能不考虑包括世界和我们自身社会在内的环境的变化。我们知道生物都是在不断适应环境中进化的,环境会影响生物体基因的表达,久而久之会出现......
- 信息
- 序言
- 第一部分 心理文化学与国际关系:视角与范式
- 第一章 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与创建“中国学派”的尝试
- 第二章 心理文化学:核心概念与研究路径
- 第三章 人、国家与国家间关系
- 第四章 从“国际政治”到“国际关系”
- 第二部分 “伦人”及其外部世界
- 第五章 “伦人”与“服国”
- 第六章 “伦人”与“天下”
- 第七章 “和谐”与伦人的心理-社会均衡模式
- 第八章 现代民族国家体系下的中国:进路与困境
- 第三部分 “个人”与当代国际体系
- 第九章 “个人”、“个国”与现代国际秩序
- 第十章 和平与世界体系的演化
- 第十一章 “极致个人”:美国社会的基本人际状态及其心理-社会动态均衡分析
- 第十二章 “极致个人”的“外部世界”
- 第十三章 “软实力”、“极致个人主义”与美国人的基本人际状态
- 第四部分 日本、印度的国家形式与国际体系
- 第十四章 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与日本外交
- 第十五章 序列意识与“大东亚共荣圈”:对二战时期日本国家行为的心理文化学解读
- 第十六章 文化传统与西方式政治制度在印度的确立
- 第十七章 古代南亚国际体系:“大法体系”的特点及原理
-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