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辱创伤:最日常却最椎心的痛_周慕姿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周慕姿
内容节选
“为什么是我?”——自我归因与投射性认同 当我们的生活,或是自身出现“危险”、发生变化,让人不安,或面临极大改变等自我无法马上消化、承受的事时,我们很习惯会想要去“找一个理由”,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我们可能会“内归因”或“外归因”:“是因为我而造成的”,或“是别人/环境造成的”。 随着长大、遇到愈多的事、对世界的理解愈深,我们愈可以合理评估这件事的归因为何,以此作为“预防危险再度发生”与“安抚自身情绪”的方法。 我会被父母羞辱,是我的错 而在孩子早期的发展阶段,若遇到创伤事件时,内心很容易出现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是我受到这样的伤害?是因为我做了什么?还是我本身是坏的?” 这时候,如果没有大人从旁协助,孩子很容易会出现“自我归因”的状况,那就是:会发生这样的事情,都是我造成的。 尤其当伤害孩子的,是孩子渴求爱、期盼可以依靠的父母时,对孩子而言,去责怪父母实在太难。因为,若父母真是坏的,在这个世界上,他们还可以相信谁、爱谁与依靠谁?所以,孩子倾向将受创的归因放在自己身上。 此外,在“羞辱创伤”中,孩子与父母还会形成一种特殊的关系,就是:父母会把自己无法承受的、坏的或脆弱的部分,投射到孩子身上。例如,受到羞辱创伤的孩子,父母会对孩子使用的语言,也多半是将自己情绪发泄的理由归因在孩子身上。因此,孩子会潜移默化地接受这个对自己最重要的人的归因: “父母会这样羞辱我,都是我的错,都是我的问题。” 这就是所谓的“投射性认同”。 负面的自我认同于是逐渐形成,影响孩子对自我的看法、防卫机制,以及日后的生存策略。 负面的自我认同:用以解释自己会被这样对待的理由 在自我意识仍强的童年时期,不论是施加羞辱创伤者,或是我们自己,都很容易将被对待的方式怪罪在我们身上,也就是说,我们会觉得:我会被这么对待,是因为我不好或我做错事。 特别是羞辱的创伤经验,本身就会引发强烈的羞耻感与罪恶感等负面感受,对于情绪发展尚未完全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巨大的负面情绪经验。如果这个羞愧本身包含“惩罚”,更是难以消化,“怪罪自己”也可以达到一种“自我惩罚”式的安慰。 因此,“负面的自我认同”时常是遭受到羞辱创伤(或童年创伤)的孩子们会出现的状况。因为被这样对待,会觉得不安全、恐惧,不过当我们能够为这样的状态找到一个理由,“至少我就知道我可以怎么做”,来避开这样受伤害的状况。 而对孩子来说,“自我认同”的形成,有一大部分是因为早年经验于“我在别人眼中是如何的”,因此遇到羞辱创伤时,解释成“是我不好”虽然痛苦,但“会让我知道可以怎么因应”。 更何况,在遭遇羞辱创伤的当时,施加羞辱创伤的人,多半是权力位阶较高的人,“我没有机会改变他,我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因此“是我不好”的这个想法,会让人因而出现一些其他的因应策略,可以让这样的痛苦状态比较熬得过去。 不过,这种为了“适应”而出现的负面自我认同,会侵蚀自我理解、自我接纳与自我保护的能力,并以几种内在形式表现: ◆自我感觉不良、自我厌恶、批评与轻蔑 遭受过羞辱创伤的孩子,无一幸免的是,容易对自我感觉不良,也就是有不好的自我形象。 另外,容易复制父母或是他人曾经对待自己、让自己遭受羞辱创伤的方式,因此容易自我厌恶、自我批评与怪罪,甚至会轻蔑自己。 ◆容易自我怀疑、难以建立自我标准、自我接纳困难 由于在过往的成长经验中,大多数遭受过羞辱创伤的孩子,都曾有过“有情绪的自己”被否定、被羞辱或是被忽视的经历,因此,对这些孩子来说,“有情绪的我,是不好的”“我的情绪是错的”“我的情绪会造成别人困扰”“有情绪就代表脆弱与不理性”……这些想法会一直笼罩在孩子的心中,让孩子在探索自我的成长过程里,没有父母可依赖,也没有自我的感受可依凭。 最后能够依凭的,只有他人的情绪反应与评价标准。 孩子用“虚假的自我”,求得生存 所以,这些孩子会花很多时间努力去做到别人希望自己做到的事,甚至为了适应环境,演化出“虚假的自我”——因为真正的自己、那些靠自我感觉所累积出来的真实自我,是不被接纳的。 于是,孩子为了生存,只好慢慢累积出一个符合身边的人、社会标准所接纳的“虚假自我”1。 而当我们为了生存,内化了羞辱我们的人所给的标准与看法,让我们都以别人的标准为主,时常怀疑自己的感受,甚至否定自我情绪,这会使得我们没有机会知道自己的喜好,也没有机会建立属于自己的标准。 因为,要建立自我的标准,我必须以我的情绪、感受作为线索,试着在社会中与他人互动,如此,才能慢慢地了解:若我要与世界、与他人建立关系,我要把自己的界限设在哪里。哪里是不会侵犯到别人,又可以不委屈自己的位置。 在这个过程中,不可能不犯错,也不可能不冒犯到别人或不委屈到自己;但若我能够学会尊重自我的感受,我必然也会尊重别人。那么,慢慢地练习,我就会摸索出自己的界限和标准。 但若我不能感受自己的情绪,我的心只......
- 信息
- 推荐序 看见伤,清除耻辱的印记
- 推荐序 重获灵魂——心的创伤与修复
- 序 写在《羞辱创伤》之前
- 一 伤与痛,是最难忘记的
- 羞辱创伤的伤害
- 二 羞辱创伤的样貌
- “羞辱创伤”引发的症状
- 父母的羞辱创伤
- 三 羞辱创伤的形式
- 外貌、性格、能力与价值否定
- 肢体、精神暴力
- 霸凌
- 四 羞辱创伤的影响
- 自我防卫机制
- “为什么是我?”——自我归因与投射性认同
- 我该怎么做,可以不再被伤害?——僵化的防卫机制与因应的生存策略
- 觉得这个世界/他人很危险——对世界的负面看法
- 这世界有可以相信的人吗?有人会爱我而不伤害我吗?——对关系的不安全感
- 五 我不喜欢我自己:从羞辱创伤到自我厌恶,怎么发生?——关系中羞辱创伤的影响
- 做自己,为什么那么难?
- 因为羞辱创伤形成的内在负面标签
- 内在负面标签、羞耻感与假我的关联
- 因为羞辱创伤而造成的“重复性生命脚本”
- 六 当我们陷入羞辱创伤而过度努力——没关系,还有我爱你
- 阶段一:探究你的羞辱创伤——伤口被看见,才会被疗愈
- 阶段二:哀悼那些你所失去的,了解不是你的错
- 阶段三:撕下你的负面标签——重述属于你的这个故事
- 阶段四:情绪调节的练习与重新建立——面对情绪重现,我可以怎么做?
- 阶段五:与唱衰魔人对话
- 阶段六:与人互动
- 当我有羞辱创伤,怎么做,才不会延续?
- 一起把内心那个“好的自己”找回来——你知道吗?这不是你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