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财产权的类型化与体系化研究——基于信息哲学的分析_周俊强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周俊强
内容节选
导言吴汉东:《科技、经济、法律协调机制中的知识产权法》,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6期。 从只关心基本生存需求,到更重视终极精神关怀,人类逐渐超越了对物质财富的单一迷恋与依赖,表现为在继续创造与利用物质财富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对非物质财富的创造与利用。社会现实的持续发展,迫切呼唤法律制度不断对其作出回应。在此背景之下,知识财产、资信财产、服务财产等非物质形态财产的身影,由模糊向清晰渐次演进;肇迹于罗马法的无形财产理念,也逐步实现其从权利本体向权利客体的转换。与此同时,诸多财产形态的概念位阶、类型归属、体系建构,成为理论界不容回避的课题。伟大的时代成就伟大的理论,财产权研究理应在“新的观念突破、新的理论建构与新的制度设计” 上把握时代机遇、不辱历史使命。引进信息哲学理论,类型化与体系化无形财产权利,正是基于这样认识的一种尝试。 一、选题的由来与意义 长期以来,无形财产权的概念一直笼罩在一片似是而非的认知迷雾之中,遑论其类型的划分与体系的建构。探其缘由,既有概念创生之初的先天不足之症,亦不乏阅尽千年沧桑变换而始终飘忽不居的后天不调之弊,然此二者尚属其表。究其根本,实乃“无形”之内涵极具抽象,以致难以把握其具体定在;“无形”之外延极为宽泛,几可容尽天下难容之物也。See Peter Drahos, A Philosoph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1996.参见林旭霞等:《论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权利的法律属性》,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2期;寿步主编:《网络游戏法律政策研究2008》,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章。参见刘春田:《知识财产权解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参见李琛:《论知识产权的体系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马俊驹、梅夏英:《无形财产的理论和立法问题》,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2期。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41页。 近代以降,科技之进步,产业之发展,产品种类之繁茂,无形财产之样态迭出,无形财产权之类型与体系遂成学界无法回避之议题。然而,“抽象物” 与“虚拟物” 轮番解读却也未穷其奥,“形式说” 与“符号说” 相继诠释终究难尽其妙。令人感叹的是,认识始终滞后于现实,无形仍旧依附于有形!以至于让人怀疑,“一切财产都是无形” “知识产权的‘客体一般’并不存在” 竟一语中的?马俊驹、梅夏英:《无形财产的理论和立法问题》,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2期。宋红松:《知识产权法的体系化与法典化》,载《中华商标》2003年第1期。崔国斌:《基因技术的专利保护与利益分享》,载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第3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0—343页;仇书勇:《人类基因技术引发的专利法思考》,载《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第2期;刘华:《知识产权制度的理性与绩效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Jerome Gilson, A Federal Dilution Statute:Is it Time?,83 Trademark Rep.117(1993).转引自彭学龙:《商标法的符号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刘春田:《商标与商标权辨析》,载《知识产权》1998年第1期。杨延超:《作品精神权利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85页。《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不唯如此,无论是对作为整体的无形财产权概念,还是对作为其子概念的知识产权及其下位的专利权、商标权与著作权概念,学界普遍存在着“体系化悲观论”。有学者就指出,目前理论界对无形财产的认识极不一致,“在论述时无形财产并无固定的内涵和外延”。 对知识产权的认识也颇为相类,“从体系化的角度看,知识产权的概念还存在不足,如知识产权概念的内涵很难完全明确,外延也无法准确地界定”。因为,“其概念的界定本来就无法达到传统民法概念的明晰程度,不太可能给出一个一般性的完备的定义” 。就专利来说,“基因技术以及一些其他高新技术已经打破了我们传统的业已建立起来的法律概念体系,模糊了发明同发现的界限,甚至说根本就没有界限” 。关于商标,美国学者不无警示地指出,“如果你渴望找到法律术语的精确含义,请避开商标法” 。我国学者更是直言不讳:“什么是商标,什么是商标权,这本该是毫无争议的问题。但是,由于近年来国内几件涉及商标问题的法律纠纷案发后,出现了迥然不同的认识,其分歧之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究其根源,我们发现,问题就出在‘什么是商标’‘什么是商标权’等最简单、最初始、最基本的概念问题上。” 著作权中的精神权利,也是学者质疑的焦点,有学者就认为“作品精神权利既非人格权又非身份权”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上述认识所涉及的具......
- 信息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前言
- 导言
- 第一编 无形财产权体系化的理论基础
- 第二编 基于信息哲学的无形财产类型化探索
- 第三编 无形财产权体系化的外部协调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