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的力量_中国版权协会 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中国版权协会 编
内容节选
出版的本质与未来 陈海燕 究竟什么是出版?这是我们出版工作者面对的一个根本问题,答案见仁见智。 我个人更倾向于将出版的本质解读为“人类智慧的复制”,更准确地说,是人类智慧借助物质材料而实现的规模复制。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之所以特别,在于它存在复制现象:一个是生命的复制,一个是智慧的复制。生命的复制是基于新陈代谢的复制;另外一种复制是由生命的复制派生出来的智慧的复制。 智慧的复制并不是人类独有的,动物界也有智慧复制现象。人类先是通过语言交流,使智慧得到小范围的复制;文字的发明使智慧复制的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当出现了出版,人类智慧就开始不受时空限制地大规模复制。人类有智能,这是一个优胜之处;特别是通过智慧大规模地复制,使人类显得非常强大。 生命现象与出版现象的共同点就在于复制。而且,智慧的复制是从生命的复制中复制出来的。也就是说,出版现象派生于生命现象,出版的本质又从生命的本质复制而来。 出版基于文字,文字基于语言,语言和文字基于人类社会交流的需要。人类是社会动物,但是生物界的社会性动物不独有人类,还有一些动物有社会性行为。这些动物一般是依据本能和化学信号,比如白蚁、蜜蜂。但人类很特别,人类的高度社会性有一个基础,那就是自我意识。高度发育的自我意识反而能够使人类更好地、更密切地进行社会性合作,使人类成为高度社会化的物种。其原因是,高度发育的自我意识有这样五个作用:第一,可以将主体与环境区分开来;第二,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即用主观的“我”对客观存在的“我”作判断;第三,以独立观察者的角度观照和判断他人;第四,能够感受他人的感受;第五,能够预测他人对自己感受的感受。于是,人类就有了同情心、羡慕心、倾诉欲、表现欲、自省能力以及其他属于人类特有或特别强烈的心理现象。这些天生的心理机制反而使人类能够比其他物种更好地沟通、交流与合作。假如没有高度的自我意识,就不会有倾诉和表达的冲动,就不会有被他人理解和认同的渴望,因而也就不会有小说家、诗人和著作家。假如没有感同身受的同情心和关怀心,我们就不会去留意他人的生活,就不会为小说中主人公的命运而感动,就不会去读人物传记。 人类天性中还有一个突出点,就是好奇心和探索欲,它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性现象。因为我们这样一个物种总是英勇而执着地尝试各种生存方式,所以成为唯一成功繁衍的智慧物种,并且遍布全球。探索的欲望已经在进化中深深地烙刻在我们的基因里。还有一点,人类发达的社会分工与合作,产生了对于精神秩序同一性和行为秩序同一性的要求,因此从众心理是与生俱来的,没有这些天性就不会有英雄,就不会有领袖,就不会有明星,也不会有今天许多人去读同一种书,也不会有名人效应所带来的超级畅销书。 出版是特别的文化现象,具有特别强大的社会功能。第一,出版使文化超时代传承;第二,出版使文化大范围传播;第三,出版使文化高质量表达。 出版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社会的发展使得个体作为合格社会成员所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规范空前复杂和繁多,因而学习过程大大延长,即个体社会化过程大大延长。而求学都要依赖出版物。从本源上说,没有社会就没有出版;而在当代,由于不读书就难以完成个体的社会化,所以形成了一个反向逻辑,即没有出版便不成社会。 此外,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使不同民族的每一个人日益成为地球村的村民,但这个世界依然充满矛盾和冲突。在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的过程中,文化交流特别是出版沟通的优势突显出来。出版沟通是不同文明的精英代表的沟通。一个民族的大著作家比政治家更容易被其他民族的广大民众所接受。出版物能够最全面、最系统、最真实、最深刻地反映一种文明的特质和内容。出版沟通比其他沟通形式更具基础意义和长远意义,因此,它是文明沟通的最好桥梁。 现在出版业正在经历全球性的大变革。中国的现当代出版滞后于世界出版主流,因而中国出版人感受到的变革是全方位的,似乎天地翻覆,让人不知所措。中国出版人面对的变革主要是哪些方面呢?除了世界性的变革之外,我们还有一些特别的情况,比如我们各个出版单位“事业转企业”。此外,我们遇到的变革有: 从文化出版时代走进商业出版时代 当中国出版人刚刚谈论出版产业化的时候,世界出版早已是成熟的产业。中国出版产业化的滞后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了出版的社会功能,以及落后的经济限制了受众的文化需求和购买力。商业出版是大众出版的同义语。如果出版是大众化的,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是商业化的。 所谓文化出版,即出版的社会功能主要为文化传承和公众教化。所谓商业出版,即出版的社会功能扩展为满足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这一变化是从上世纪90年代悄悄开始的。而今,商业出版已成潮流。当书籍不再那么尊贵而成为唾手可得的低值大众消费品的时候,趋俗化倾向就不可避免了。高贵的读书人和出版人于是深切担忧:出版是否由此走向了堕落?实际上,雅文化的需求和供给并......
- 信息
- 序 共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 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 互联网与作家保护
-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迎接中国互联网大发展大繁荣
- 作家的意识
- 资产是国有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互联网与的共鸣
- 的价值挖掘与使用
- 小米坚定做互联网平台保护与内容合作至关重要
- 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与保护的思考
- 移动互联网时代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 互联网与音乐保护
- 杂谈大数据兼及话出版
- 从两个案例说起
- 其实古已有之
- 不可同日而语
- 核心、特点和关键
- 辩证看出版
- 出版的本质与未来
- 大数据时代需要诚信文化、正版消费
- 数字化转型的几点思考
- 当前的形势与工作
- 运用大数据创造价值的极大化
- 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让艺术品传承有序
- 互联网是中国深化改革的重要阵地
- 一、 互联网正深刻影响中国社会
- 二、 互联网正深度塑造中国社会
- 三、 互联网与中国文化发展休戚与共
- 四、 正视互联网发展存在的先天重大缺陷
- 五、 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需要奇虎360保驾护航
- 打造多屏文化娱乐生态系统离不开保护
- 注重经营推动融合发展
- 让保护带来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 中央电视台的管理实践
- 音乐产业发展与
- 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中的问题
- 跨界时代的艺术品产业
- 多屏互联网时代下的保护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