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汗国的中国文明:移民、使者和物质交流(九色鹿系列)_陈春晓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陈春晓

内容节选

第六节完者都时期 一 诸汗国和平遣使刘迎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第310—326页。 1304年前后,随着窝阔台汗国的汗王海都去世,元朝与西北诸王的敌对关系得到缓和。察合台汗国的都哇和窝阔台汗国的新汗察八儿共同向元朝罢兵请和,三方达成休战的约定。 为了宣告这一伟大事件,三方都向伊利汗国和钦察汗国派出使者。此人为窝阔台之子阔出之子失烈门之子孛罗赤之子,之前为海都效力,后来去了合罕那里。《五世系》,f.125b。此人为窝阔台之子灭里(Malik)之子秃满(Tūmān)之子。此人为窝阔台之子合丹之子耶耶(Yāya)之子月鲁帖木儿(Ūrūk Timūr)之子。《五世系》,f.127a。《瓦撒夫史》内贾德刊本,pp.184-185. 据《瓦撒夫史》记载,“合罕的使团带着关于成吉思汗家族后代之间和解的圣旨而来”,这个使团有三十爱马(ūymāq),与他们同时,“宗王察八儿·海都、都哇、火你赤(Qūnchī) 、答剌速(Tarasū)、察班(Jabān)、合班(Qabān) 、忽都鲁火者(Qūtlūq khwāja) 的使者们带着四百匹驿马来到世界的中心伟大算端这里”。合罕的圣旨宣布:“由于察八儿和都哇的请求,愿意摒弃仇恨追求幸福,并建议成吉思汗的兄弟同胞,从此以后使赞同和友谊持续下去。”之后完者都大摆筵席,款待来使。 瓦撒夫记录了派遣使者的诸王的名字,展现了这一由几方力量达成的合约。而具体使者的名字,则被哈沙尼的《完者都史》记录了下来: 回历704年2月17日(1304年9月19日),铁穆耳合罕和海都之子察八儿的使团到了。 合罕使者的名字是:逊都思部的探马赤(Tamājī)、札剌亦儿部的脱儿赤颜(Tūrchiyān)、札八儿·火者(Jaʿfar Khwāja)后嗣木思塔法·火者(Muṣṭafī Khwāja)。 察八儿使者的名字是:札剌亦儿人也先帖木儿(Yīsin Timūr)——他的本名为札法儿(Jaʿfar)、出自哈剌哈乃(QAWGHNAY)千户的斡罗思拔都儿(Ūrus Bahādar)。《完者都史》校勘本原作Mānʿlī。 都哇使者的名字是:也不干(Abūkān)之子撒儿班(Sārbān)、忙忽里(Mānghulī) 、帖木儿(Tīmūr)和阿只吉(AḤNFY>Ajīqī)之子阿难答(Ananda)。《完者都史》,pp.31-32. 参看刘迎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第325页;邱轶皓《〈完者都史〉“七〇四年纪事”译注》,《暨南史学》第17辑,第95—96页。 以和平和友好的方式,告知了真实而精练的消息:海都于702年7月1日(1303年2月19日)——公正的合赞在位期间,从与铁穆耳合罕军队的战场上归来时身患恶疾。异密海答儿医师(Ḥaydar Ṭabīb)给他服用了25剂泻药。在伴随着腹痛的痢疾中,在哈剌和林的某处离世了。 《完者都史》,pp.32-41.刘迎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第312—326页。 《完者都史》记述,海都死后,都哇扶持海都孱弱的长子察八儿,取代了海都指定的继承人斡鲁思。随后都哇秘密向元朝示好表示归顺,换取到合罕将海都的部分领地封赐给他的圣旨,造成窝阔台汗国与察合台汗国同盟的分崩和彼此的战争。最后在元朝的干预下,三方达成和平的约定。 刘迎胜先生对这次和解的起因、经过、结果考述甚详, 本节仅就遣使问题给予论述。合罕派出的三位使者,前两人为蒙古人,最后一名是回回人。这再一次反映了元朝遣使的人员配置惯例。而这次遣使相比以往,人数众多,为整个蒙元时期元朝向伊利汗国政治遣使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在此之后的数年中,东西方陆路交通变得通畅,使者往来,络绎不绝。《完者都史》记载: 〔回历705年〕7月15日(1306年1月31日)星期一,牙黑迷失(Yāqmis)和阿剌卜(ʿArab)从东方铁穆耳合罕那里到了,带来了高兴的消息和动听的声音。…… 〔回历705年〕8月17日(1306年3月4日)星期四,速混察阿合必阇赤(Sūnjāq Āqā bītikchī)的兄弟、出自畏兀儿部的八丹(Bādān)之子拜忒迷失(Bāytmish)到来了。 〔回历705年〕8月23日(1306年3月10日)星期三……使者从铁穆耳合罕御前回来了,带来了海青和……珍奇异宝。……《完者都史》,p.49.参看邱轶皓《〈完者都史〉“七〇五年纪事”译注》,《暨南史学》第21辑,第96—97页。 〔回历705年〕10月11日(1306年4月26日),在尊贵的不鲁罕哈敦的斡耳朵,宴请合罕的使团,赐予他们恩赏。 二 脱里不花使团《元史》卷二二,第501页。《元史》卷二二,第500—501页。 《元史·武宗本纪》载,至大元年(1308)七月,“遣脱里不花等二十人使诸王合儿班答”。 这次遣使所为何事?根据《元史》所述可以知道,这次遣使并非只针对伊利汗国,在同一时间元朝还“遣......

  1. 信息
  2. 缩略语
  3. 转写规范
  4. 导论
  5. 第一章 波斯文、阿拉伯文基本史料
  6. 第一节 历史书
  7. 第二节 地理书
  8. 第三节 专业知识类书籍
  9. 第四节 其他
  10. 第二章 波斯文、阿拉伯文文献中的“中国”称谓
  11. 第一节 蒙元时代之前波斯文、阿拉伯文文献中的“中国”称谓
  12. 第二节 蒙元时代波斯文、阿拉伯文文献中的“中国”称谓
  13. 小结
  14. 第三章 伊利汗国的中国移民
  15. 第一节 军匠
  16. 第二节 医者
  17. 第三节 僧、儒、道
  18. 第四节 手工匠人
  19. 第五节 其他
  20. 小结
  21. 第四章 元朝与伊利汗国遣使活动
  22. 第一节 旭烈兀时期
  23. 第二节 阿八哈时期
  24. 第三节 阿鲁浑时期
  25. 第四节 乞合都时期
  26. 第五节 合赞时期
  27. 第六节 完者都时期
  28. 第七节 不赛因时期
  29. 小结
  30. 第五章 玉石及中国玉石文化的西传
  31. 第一节 释名
  32. 第二节 波斯文、阿拉伯文文献记载中的玉石产地
  33. 第三节 波斯文、阿拉伯文文献记载中的东方玉石文化
  34. 第四节 玉石及其制品风格的西传
  35. 第五节 蒙元时代汉地玉石文化对伊朗的影响
  36. 小结
  37. 第六章 “中国石”“中国铁”与中国铜铁器的西传
  38. 第一节 “中国石”“中国铁”名实考
  39. 第二节 元代铜铁制品的外销
  40. 第三节 中国铸铁在伊朗的传播
  41. 小结
  42. 第七章 《迹象与生命》所见中国植物的西传
  43. 第一节 拉施都丁《迹象与生命》中的中国植物信息
  44. 第二节 茶
  45. 第三节 荔枝
  46. 第四节 灵眼
  47. 第五节 莲花
  48. 第六节 鸡头花
  49. 第七节 杨梅
  50. 第八节 粟黍
  51. 第九节 绿豆
  52. 小结
  53. 结语
  54. 参考文献
  55. 后记